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獲得了蓬勃發展,各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制造業在其中就更是“勞苦功高”。我們知道,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制造業一直擔當重則。雖說我國依靠人口以及資源優勢,是國際上數一數二的制造大國,但想要變大為強,成為“制造強國”,依舊是任重而道遠。
據相關資料分析,目前我國制造業整體仍處于發達國家90年代末水平,相關的結構性矛盾則較為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處于劣勢。而這個問題,也同樣存在于制造業鏈中的稱重行業,很多計量衡器的精度和穩定性能一直沒有突破,發展腳步仍停留在十幾年前。
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產業轉型,很多福利性政策的“暖風”頻吹,工業制造鏈中的很多行業都開始進行技術升級,而這對我們稱重行業而言,亦是一場重要機遇,所以就需要相關的稱重行業加以認真規劃。
首先,第一步——補短。
時值21世紀,各行業的市場容量都相當飽和,所以同行之間的競爭也尤為激烈。而行業之間的競爭,究根結底還是人才力量的博弈。對我們稱重行業而言,有一個通用短板:那就是人才匱乏。行業需要變革,技術需要創新,而這些首先就得依靠充足的人才力量作為支撐,所以還得建議這些企業要博納眾賢,廣招人才。
其次,第二步——突破。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工業制造仍舊以硬件為主,很多軟件芯片都依賴進口。而對我們稱重行業而言,這也是一大問題。很多自動化計量衡器如電子皮帶秤等產品,其實都需要核心的稱重軟件。所以,建議相關稱重廠家重視軟件研發,突破這一款產業頑疾。
再者,第三步——超越。
在這些企業廣招賢士,補齊稱重軟件芯片短板、打好硬件基礎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超越。現在的社會早已跨入麥克盧漢預言的“地球村”時代,文化交流、經濟貿易等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對于我國稱重行業而言,也要學會跟上國際節奏,超越先前的行業引領,早日將自己的優勢產品售至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