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工業衡器產值已破百億,而據最新數據顯示,到了今年6月份,我國工業衡器產量更是到了32205套,同比實現了21.7%的高速增長。然而,在這一組漂亮數據的背后,我國衡器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卻值得注意。
據了解,我國目前從事衡器制造的廠家已將近千家,但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卻仍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很多例如電子皮帶秤、稱重給料機這樣的動態衡器甚至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一直延用國外20世紀80年代末的樣式,沒有絲毫創新。技術發展水平較低,整體規模偏小,低端化過剩已現端倪。
而在相關的衡器產業鏈上,國內目前還沒有幾家能夠提供規模化且性能可靠的減速機、傳感器、芯片等衡器所需的核心部件企業,很多衡器廠家為了使得自身衡器的計量工作更加精準和穩定,都會選擇去國外進口這些高昂部件,因為沒有任何議價能力所以制造成本也相對較高。
作為工業制造涉及的各項原料或者成品的統計設備,工業衡器向來被譽為工業制造的“左膀右臂”。欲速則不達,要想解決衡器產業低端化的現狀,還需眾多廠家沉下心,騰出手,逐步開啟相關傳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的研發工作,破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尷尬。
客觀上,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出錢出力”,比方說可以給初創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給予相關創新企業所得稅優惠減免、?園區土地出讓金優惠等,給這些企業充分營造出一個鼓勵創新研發的良好發展環境。而主觀上,企業本身需要樹立信心。雖說我國的衡器產業起步稍晚,在核心技術上與國外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但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我們要在借鑒人家的同時學會自主創新,重點攻克關鍵技術,一步一個腳印,相信未來在相關的衡器產品上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