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傳感器作為工業制造的“感覺器官”,小到我們常用的穿戴設備、家庭智能“機器人”,大到汽車、高端工業產品等等都需要它的支持,可見,傳感器的需求是巨大的。
面對如此大的需求量,我國的傳感器制造現狀卻顯的力不從心。雖然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我國的制造業持續快速的發展,但是傳感器的產業現狀卻仍然處于孱弱狀態。據了解,我國大約有60%的傳感器和80%的傳感器核心芯片依賴進口,而用于物聯網的MEMS傳感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雖然我國的科研人員早已注意到傳感器在工業用品中的作用,開展對智能傳感器的研發工作,但是我國的新品研制總的來說還是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產業化水平向相對較低。
面對長時間的“拿來主義”,雖然傳感器的“智造”之路很崎嶇,但是隨著國家的大力支持,給與研發人員產業政策上的扶持,我國研發人員從傳感器的材料、元器件等智造技術開始夯實基礎,在汲取國外傳感器優點的同時,把傳感器的智能制造定制為主攻方向,加快了傳感器在我國的發展之路。
其實,傳感器雖小,但是其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希望在不久以后,我國在智能傳感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變制造為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