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我國出臺了一份重磅文件:中國制造2025,這份十年戰略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新一代工業的覺醒,我國眾多行業開始拉開自身變革的序幕。作為制造業的重要成員,稱重行業亦是如此。眾多廠家為趕上技術潮流,軟硬兼施,紛紛投入精力致力研發出新一代智能衡器。有魄力改進值得鼓勵,但是在改革路途中也有諸多絆腳石值得提醒。
一、人才匱乏是問題
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非人才莫屬。?我們知道,傳統的制造業都已器械為主,普通的流水線工人一箱不會少,而新一代智能制造則需要諸多人才的腦力撐起。為使稱重行業”重磅升級“,相關的創新型人才必不可少。
而目前,很多稱重企業的研發部門多為“閉門造車”,很多研發人員的思維很容易受到市場、成本等多種因素所支配,很難做出革故鼎新之品。對于想要走上智能稱重道路的企業而言,目前創新型人才的匱乏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很大的砍,如何招到合適的人才,滿足創新型人才的“剛需”,恐怕是他們目前最為迫切的難題。
?二、資源適配為路徑
既然選擇的智能化這條道路,無論前方布滿荊棘還是鮮花滿地,只要找找對了方向,我們只需風雨兼程。
現如今的制造行業,無論是各項產品還是系統設備,都與上個世紀末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實這不僅僅和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有關,還和企業的資源配置有重大聯系。無論是研發還是生產,無論是管理還是服務,企業的各類系統都正在變得日趨復雜。所以,再跟上科技節奏的同時,相關稱重企業也應重視資源配置,讓最合適的人做最合適的工作,將最合適的產品推薦給客戶。
對于未來十年的路該怎么走,相信會有很多企業感到迷茫。但是如果我們時刻把創新作為驅動力,打好堅實厚基,實現優質制造,同時,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定制性制造和服務性制造作為側翼,我們稱重行業就有可能在這十年技改大潮中奮勇前進。
三、市場復蘇為機遇
當前,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正處于復蘇期,據相關數據顯示,從16年下半年開始,眾多稱重廠家的平均銷售額較去年都實現的同比增長3.7%左右。雖然,產品銷售雖距歷史高位仍有明顯差距,但同比出現顯著回升則充分說明了我國的稱重行業正在逐步回暖,特別是去年煤炭價格的”三連跳“,更是為眾多稱重廠家打上了一針”興奮劑“。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稱重行業一定要緊抓機遇,在最適合的時機做出成績。